過猶不及嗎
有個朋友說他每到星期三的時候心情就不是很好,他太太也跟我說他只要到了那天整個人都悶悶不樂,好像被別人欠錢但是卻要不回來一樣,我仔細的想想還真的有這麼一回事,但到底是什麼事情影響了他呢?後來我終於瞭了~~所以先用一個故事做開頭,您一聽就懂~~
孔子很多時候在回答學生問題的時候都沒有正面給答案,而是帶學生校外教學,然後用實際的例子啟發與教導學生。我想也許他是因為怕學生聽了單一答案之後就拿來『呆用』而不是『活用』所做的決定吧!有天孔子的弟子們聚在一起討論為什麼孔子老師都可以將分寸拿捏的這麼好,大家都得不出解答,只能硬著頭皮去問老師,孔子沒說什麼,就帶他們到祭祀魯桓公的廟中,這廟中有一祭器叫「宥坐」,可以盛水,掛在架子上,空著的時候是歪斜的,等到盛水適量時,它就變平,再多加想盛滿,就會因為重心不穩而翻倒。孔子對學生說這是先帝警惕自己做人跟做事的道理,再好的事情做的太過頭就可能變成錯誤、再正確的想法如果推動過頭就可能反轉傷己;個性上如果太急躁,跟太懶散其實是一樣的~~~~
『過猶不及』是孔子回應學生子貢要他評論另兩位門生子張與子夏誰比較賢能時所說的話,而『宥坐』正是告訴我們『中庸之道』的基本核心價值~~~~
順道提一下~~有同學問說,是誰發明四書的,讓我們讀古文麼這痛苦,其實四書是『南宋』的思想家朱熹大約在西元1190年(哇!今年2013年了耶)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四本書彙整在一起的,這四本書是誰做的呢?論語不用說是孔子的思想大成、大學相傳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中庸這就厲害了,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孟子不用說,他的老家就在孔子的老家附近,雖然不同國,但都在山東內~~受孔子的思想薰陶甚多~~所以老實說~~
我們讀了這麼多書,他們的思想源頭,有的時候來源都是一樣的。只是後代人擷取了一些,就把他發揚成自己的思想,然後成立自己的派別,吸引自己的信徒。宗教如此、社團如此、國家亦是如此。但讀了這麼多書,還是有許多人沒有讀通~~甚至走到死胡同裡~~說穿了~~大家心情都很亂的原因,不都是被人影響的嗎?只要有人存在,所有的紛紛擾擾都是不會消失的~~您說是嗎?沒有想通的人,就永遠會受人的影響,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為什這麼容易受人影響?為什麼不是我們去影響別人?讓別人跟隨我們的道前進~~
好了~~我要說他每週固定心情亂的原因了~~他的孩子沒有上安親班~~每週三上全天到四點後上社團課到五點半~~社團課結束後回到家,弄一弄開始寫作業,他跟太太的對孩子的要求很高,認為再累作業都不能亂寫,因為社團課是孩子自己要求並選擇的,既然是自己選擇的那就要對自己負責,不然當初就不應該要參加社團,這個想法很對,先與孩子談好,這也是很多教育專家講的~~讓孩子自己向你提出要求,然後再讓他去嘗試自己的底線及能耐~看起來都是合理可行。
但每週三的時間總是超過11點,孩子邊寫作業邊打哈欠,太太陪在孩子身邊訂正錯誤,但累了有時就會恍神亂寫,寫錯了就要擦掉~~時間就在訂正與重寫之間靜靜流逝~~有時睡覺已快要12點~~
夫妻倆也曾經為了這件事情討論,看著太太與孩子疲憊的臉,他很想選擇讓孩子放棄社團而早點獲得睡眠,也很想選擇乾脆夫妻倆輕鬆一點不要這麼嚴格,星期三偷懶一下無坊。但想想歸想想,終究還是必須讓孩子和自己堅持下去,雖然心情總是受影響,但為了讓孩子體會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逼爸媽讓步的重要性,他們還是咬著牙堅持著~~
過猶不及,永遠都是父母親及孩子必須學習的課題,時時警惕自己是不是做的太超過了或是做的不夠,有的時候謙虛與囂張只要一線之間,做的太多或太少都會讓別人說話,就學著跟自己說話,時時問自己,做太超過或做的不夠會不會引起別人的反撲,朋友之間如此、親人之間如此、同學之間亦是如此~~問題很淺,但這學問,大的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