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美的價值是你沒有放棄!

 215x215-24653  

作者:王維玲   攝影:關立衡、果子電影
出處:《30》雜誌 2014年2月號第114

魏德聖:「身而為人的價值,不是為了贏過別人,也不是為了獲取別人的認同,應該自己認同自己,不是讓別人認同你!」如果我要去一個地方,我就會直直地走過去,即使中間可能會有我跳不過的深淵,讓我摔下去,我還是會爬起來再跳。

 

魏德聖 為什麼我不認同自己?

     

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曾說:「一個理性的人會去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沒有理智的人卻會去嘗試讓世界去適應他。因此,世界因為這些不理智的人而進步。

    

 而魏德聖,正是一般人眼中,不理智近乎有些瘋狂的人。「我是比較浪漫的人,」魏德聖自嘲,「如果我要去一個地方,我就會直直地走過去,即使中間可能會有我跳不過的深淵,讓我摔下去,我還是會爬起來再跳。」

    

 這種不懂得繞路的單純與執著,讓他拍《海角七號》時,動用前所未有的5000萬預算去拍一部無人看好的國片;拍《賽德克.巴萊》的7億資金更成為一場金錢與名聲的豪賭,比起故事本身是否動人,大家更關心的反而是這些投資能否回收?觀眾與市場是否會埋單?

     

把一件事情做好,永遠比數字更重要。」魏德聖相信影像的力量,並珍惜自己說故事的天賦。傳統的思維邏輯,是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但是他卻認為要做多少事,就應該找多少錢,因為唯有不留退路的全心投入,才能長出激勵人心的靈魂。

     

就像他最近擔任監製的作品《KANO》,表面上看來只是一個單純的熱血運動故事,描述一群奮戰不懈的棒球少年們朝著夢想前進,但是背後的精神,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身為人的價值,不是為了贏過別人,也不是為了獲取他人認同,而是應該自己認同自己,不要放棄自己想做的事,也不要放棄每一個內心深處的夢想。

    

 從《海角七號》裡,憤怒的主角怒摔吉他高喊「操你媽的台北」之後,一路往南奔跑,再歷經捍衛族群尊嚴與和解的《賽德克.巴萊》,直到《KANO》,魏德聖回頭爬梳台灣的歷史與記憶,重新思考我們是誰?台灣的精神是什麼?展現因理解而重生的態度和視野。

     

新的一年,或許我們也能夠以運動家精神,去看待自己的工作、課業、學習與未來,以下是魏德聖精彩分享:

 

最美的價值,是你沒有放棄

 

台灣人常說我們的國球是棒球,但是我們竟然不知道台灣的棒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紅葉少棒已經是1963年的事了,其實1931年,台灣嘉義農林學校就有一支很特別的棒球隊,這個由日本人、原住民跟漢人組成的混合體,居然拿下全台灣的棒球冠軍,甚至代表台灣去甲子園,一路打到決賽。

     

在決賽時,嘉農隊投手投到指甲裂開、手皮剝開,投手只能用褲子盡量把血擦乾,到後來他甚至去抹地上的黑土止血,這是多痛的事情?可是這個投手從來沒想過放棄,他還是一直投變化球,想要三振打者,當時他的隊友們都流下眼淚,不斷向他喊著:「丟直球!你慢慢地丟,讓他打沒關係,我們一顆球都不會漏掉!」

    

這種不放棄的精神,甚至感動了在場所有的日本觀眾,最後所有人都站起來大喊「KANO!」幾萬人的喝彩與歡呼,居然是給一支台灣的混合球隊,而且他們最後還輸了,這是多令人感動的畫面?

     

那些球員,他們不是為了分數在拼鬥,而是為了一個自我價值在努力。就像我們做電影、做雜誌、做藝文創作,跟運動比賽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在創造一些令人感動的事情,雖然你的感動跟別人不見得一樣,但是我們努力去做到了,那個東西就會去感動人。

     

《KANO》其實就像是給大家的新年禮物,給大家一個新的期待,思考我今年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工作、課業,或對未來。我們要講的,除「不服輸」的精神外,也希望讓這個社會一起思考,我們應追求的價值是什麼?

    

 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自己先認同自己,而不是別人認同我。我常說,「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當你做什麼事情都只想要去超越別人的時候,你一定會輸,因為當你超越不了別人時,你會很挫敗,立刻就想放棄。

     

可是如果你的心裡想的是「不能輸」,那是一種對自己的認同;「不能放棄」是因為我要把事情做完,對自己交代,而不是對他人交代,這樣你的路可以走很長。我們不見得可以拿第一名,因為第一名只能有一個,但是把事情做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理解與寬容,活出屬於自己的樣子

     

從《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到《KANO》,其實我一直在重新思考我們是誰?台灣的精神是什麼?

    

 有部棒球電影《42號傳奇》,講美國社會瀰漫強烈種族歧視的年代,黑人棒球員Jackie Robinson成為美國大聯盟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籍選手,他用球技證明自己,使黑人自此能進入大聯盟,與世界頂尖棒球選手競爭。

     

1931年台灣不也是一樣?當時一等公民是日本人,二等公民漢人,三等公民原住民,有個教練居然打破種族隔閡,把這三種人集合在一支球隊,這是多難的突破!

 

    寫劇本時,我們去訪問了當年棒球隊的成員蘇正生,我很好奇不同族群的相處是否會有衝突或隔閡,但是蘇正生卻說,「大家都是同學,有什麼不能相處的?」日本人擅於防守,漢人投的變化球刁鑽犀利,原住民跑得快,各有優點,為什麼要去瞧不起別人?

     

當時我在拍《賽德克.巴萊》,很難把這兩件事連結起來。1930年發生那麼大的族群衝突事件,但是1931年,卻又由日本人、漢人及原住民共同創造這麼大的榮耀。我才理解,前進的動力從來不是仇恨,而是建立共同的目標與信念,透過合作,才能獲得更大的力量。

     

台灣人有一種很奇怪的神經,只要扯到「日本」,事情就變得很複雜。之前我在大陸受訪時,常被問到台灣跟日本的關係、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我一開始會很妥協回應,但是後來我真的很疑惑,為什麼我們要將自己看得那麼弱小?一定要依靠其中一邊,我們才能生存嗎?

     

我很喜歡一部南斯拉夫的電影,當背叛的兄弟敬主角酒,說:「兄弟,原諒我吧!」主角說:「我可以原諒你,但是我沒有辦法忘記。」最後他們還是喝了那杯酒,又唱歌又跳舞,那就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獲得的智慧呀!

     

我一直覺得,過去的事情可以記得,但若是帶著仇恨面對生活,我們的失敗就會是因為自己,而不是因為別人。我們應該活出自己的樣子,帶著這些理解與寬容,用更成熟的方式看待他人,也讓自己獲得持續前進的力量。

 

喜歡自己的工作,喜歡自己的選擇

     

我希望今年可以將《台灣三部曲》的劇本修訂完成,再慢慢把它拍出來,雖然規模與難度很高,但要是不做,這輩子我會覺得很遺憾,所以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完成。

     

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因為可以藉由自己的作品和別人溝通,這是上帝賜給人類最美的一個天賦。但是在社會上,我們卻一直在放棄、遺忘自己的天賦,好像只要功課好,就會出人頭地,這是不對的。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在這種價值觀下長大,所以送他去念森林小學,我們每天都問他「今天玩得很累嗎?」,而不是問「今天學校教什麼?」我覺得「玩」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環,你能否在玩樂中學會欣賞別人?能不能玩到讓人覺得你是他的夥伴?都是在學發展和諧人際關係。

     

我希望他自由地長大,去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即使未來他的工作只是在路邊發海報,我都希望他發得很快樂,不是帶著「我為什麼在這裡?」過生活。

     

我也常跟孩子說,人生中一定要學會一種樂器和一種運動,將來你不愉快時就有抒發情緒的管道;如果兩樣都做不到,至少要學會欣賞,一幅畫、一部電影、一部歌劇、一個美術展,這都是生命中很重要的養分。

 

 以下是魏德聖的5個人生智慧:

 

01.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做每一件事情,都應該出於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帶著「我為什麼在這裡?」的疑問過生活。

 

02.自我認同,不要追求社會認同

     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贏」是為了超越別人,「不能輸」卻是一種對自己的認同與交代。

 

03.放下仇恨,活出自我

     前進的動力從來不是仇恨,而是建立共同的目標與信念,透過合作,才能獲得更大的力量。

 

04.創造新的成功標準

     把一件事情做好,永遠比投資金額、票房數字更重要。

 

05.珍惜自己的天賦

     努力創造感動的事情。雖然你的感動跟別人的感動不見得會一樣,但是努力去做,那個東西就會感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vp4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